当前位置:首页 > 微创骨科 > 椎间盘专科 > 腰椎间盘疾病 >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
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
 

   下腰痛临床常见,1934年Mix和Barr确立了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,1949年Verbiest又提出“腰椎管狭窄症”这一概念,后来Panjabi以及Kirkaldy-Willis对“腰椎不稳定”与下腰痛进行了阐述。

     但是,临床有相当多的下腰痛患者无法用上述理论解释,这些患者既没有腰椎间盘突出,也没有明确的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。人们推测腰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顽固的下腰痛,并逐渐提出“椎间盘源性下腰痛”的概念。

     研究表明,椎间盘纤维环外1/3、后纵韧带内含有窦椎神经,在临床研究中用L2神经根阻滞后下腰痛消失;另外,产生疼痛的退变椎间盘内髓核、纤维环内的伤害感受器末梢更多,炎症介质含量增加,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窦椎神经的伤害感受器,在轻微的机械压力刺激下就可引起疼痛。

    临 床 表 现

     椎间盘源下腰痛表现为下腰部、臀后部、股前后及大转子等处的疼痛,活动后及久坐、久站后症状加重,咳嗽、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,症状反复发作,可达数月以上,虽可有根性放射痛,但无麻木、无力等神经根损伤表现。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。体检多无明显的腰部压痛,也有患者腰肌痉挛,腰部活动受限,直腿抬高试验时出现腰痛或腰痛重于腿痛,一般无神经损害体征。有时腹部触诊可触发腰痛。

    诊断注意事项

     由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症状无特异性,客观体征极少。在影像学检查中,X线片及CT平扫及磁共振成像(MRI)特征性改变也不多。有学者提出,MRI单节段椎间盘信号改变伴后外侧高信号可能有临床意义。

     椎间盘CT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中可能更有价值,椎间盘造影可诱发出与临床相似的疼痛表现,这可能与造影剂将退变性化学物质驱散到感受器附近,同时形成的机械压力也使敏感的神经纤维产生疼痛有关。但也不排除椎间造影的假阳性。

     国际疼痛学会建议,判断椎间盘造影结果时应满足以下条件:⑴ 造影应显示椎间盘退变;⑵ 诱发出与主诉一致的疼痛;⑶ 至少有一阴性椎间盘作对照。至于椎间盘源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标准,回答并不一致,一般认为可参考以下条件:⑴ 症状反复发作,病程半年以上;⑵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;⑶ CT椎间盘造影阳性或MRI有单节段低信号以及纤维后方出现HIZ(high intensity zone)。

    治 疗 方 法

     对疼痛不甚严重、发病时间短者可进行保守治疗,如卧床、理疗、牵引、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及神经阻滞术等。

     对于椎间盘切除术,有研究表明,单纯椎间盘切除有时也不能完全解除症状,于是,有研究者主张进行椎间盘内激素疗法。近年来,采用射频技术在精确的温度控制下可达到灭活窦椎神经末梢的目的,远期随访结果显示,60%~70%的患者满意。

     关于手术治疗,有人认为,对症状持续1年以上且反复发作,保守治疗无效,椎间盘造影阳性者,可采取手术治疗。手术方式以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较为合理,但是,对手术方式,各家经验不同,仍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。

     总之,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仍有许多方面不清楚,需要从发病机制,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,这是骨科临床一个需要下功夫的研究课题。

 
提问问题:
24小时健康热线:0512-68120120
  相关文章链接 --
 腰椎间盘突(膨)出症的临床表现
 腰椎间盘突(膨)出症常有哪些阳性体征?
 腰椎间盘突(膨)出症好发于哪些位置?
 腰椎间盘突(膨)出症为什么会发生脊柱侧弯?
 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
 腰间盘突出症的症状
 腰椎间盘突出的体征
 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哪些体征?
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地理位置 |
如有问题和建议请联系:电话:0512-68120120 email:linmti@21cn.com 苏icp备06028609号
版权所有 @ 苏州健康网|东吴健康网|苏州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 copyright @2006 dw120.cn
医院地址:苏州桐泾南路81号(桐泾公园对面)  乘公交车至桐泾公园站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如有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涉及版权问题,请速与我们联系